房屋買賣可說是一般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筆消費,然而其中引發的糾紛案件卻


層出不窮。若不幸捲入購屋糾紛中,處理起來往往讓人心力交瘁,若是沒有


處理好,對消費者的影響甚為鉅大。 以下列出購屋時常見的十大糾紛,提醒


消費者購屋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簽約不成,要求退訂金:常有消費者受到


銷售人員的鼓動,以為﹃今天不買,明天就來不及了﹄,而一時衝動簽下合


約,付了訂金,事後後悔想解約,訂金卻無法拿回。


 



*對廣告的認知有落差:


 


售屋廣告常用含混不清的字句誘導消費者,造成買賣雙方認知的落差,例如文


案寫道:﹃進口拋光地磚﹄,消費者以為是歐美進口建材,但實際上只是大陸


進口的便宜貨,品質方面就差很多了。


 



*成屋與樣品屋落差大:


 


業者為吸引消費者,常砸下鉅資建造樣品屋,有的光是裝潢費就比一戶成屋總


價還高。﹃偷尺寸﹄是常見的方式,例如放置的床尺寸縮小、牆壁厚度變薄等


等,營造大空間的感覺。消費者被燈光美、氣氛佳的樣品屋誤導而簽約,成屋


之後才發現實情不是如此,也只能欲哭無淚了。


 



*施工品質不良:


 


在交屋之後,消費者才發現屋子有瑕疵,例如,屋子會漏水、地磚沒鋪好等等


。更有甚者,業者還會偷工減料,在鋼筋尺寸、混凝土強度磅數等處動手腳,


讓人無法安心居住。


 



*使用違法建材:


 


以往不肖業者貪圖便宜,使用違法建材,如輻射鋼筋,或建造海砂屋,枉顧消


費者生命財產安全。雖然消費者可要求賠償,但受到的身心傷害一時難以彌補。


 



*附贈設備轉為次級品:


 


為拉攏消費者,有些業者會打出買房子送裝潢、送家電的名號,但往往在交屋


之後,贈送的物品卻換成了次級品,與當初承諾的產品品牌有出入,因而引起紛爭。


 



房屋實際使用坪數縮水:


 


一般房屋產權登記,除了主要建築物面積外,尚有附屬建物︵如陽台︶和公共設施


等。如果房屋的公設比高,勢必得花費更高的成本,買下實際上不屬於自己的﹃虛


有坪數﹄,讓消費者有房屋坪數縮水的錯覺,許多糾紛便因此而起。


 



*﹃二次施工﹄成為違建:


 


建築物在領取使用執照後,再行施工以增加室內的使用面積,稱為二次施工,如陽


台外推,增加夾層等。二次施工後得到的室內空間其實都是不合法的,一旦經人檢


舉,就必須拆除。消費者若是不懂相關法令,很容易花錢買違建。


 



*經由代銷或仲介產生的糾紛:


 


例如,消費者在與代銷人員簽約、繳納訂金之後,才發現建設公司尚未同意代銷開


給消費者的房價,或者不同意代銷答應消費者的要求,讓消費者受到損失。


 



*銀行房貸糾紛:


 


違約,是最常見的房貸糾紛,消費者一定要特別注意房貸契約中的違約金條款。市


面上多數房貸契約,會綁約兩到三年,如果想換一家銀行貸款,或提前清償本金,


都要小心違約的問題。消費者若是弄不清楚合約內容,便很容易付出比省下來的利


息錢還要多的違約金。



根據消保法規定,房地產買賣契約書以及貸款契約書,消費者至少有五天以上的審


閱期間,因此消費者在審閱完契約上的每一個字之前,千萬不要隨便簽名,以免喪


失權益。


 



閱讀契約時,對每一個細節都必須注意,稍有疑慮,就必須問明白,對於一些曖昧


不明的字句,更要寫清楚,例如業者承諾會送名牌家電,就要把家電廠牌寫明,以


免交屋後得到的只是次級品,卻無法可管。房屋權狀、公設項目等等,更是不可忽


視的一環,若有必要,甚至可以自行丈量、核算坪數,以確保自身權益。


 



在簽約之前,對於房屋和合約不妨發揮﹃雞蛋裡挑骨頭﹄的精神,將每一項細節掌


握得越仔細,權益就更多一分保障。房屋買賣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只要妥善打理


,你也能買得開心,住得安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 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