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購屋錯誤一有錢人不會先買小屋,後買大屋



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是會依自己的能力,先買小屋再買大屋,由小而

 

大,循序漸進。但這種作法只會造成終其一生頂多有個棲身之所,但卻無法

 

從投資購屋中賺到錢,而躋身富人之列,為什麼呢?

 



首先,是因為小屋雖然便宜,但增值性有限,每一次購屋要等到景氣來臨,

 

才會有大賺頭,但通常一次要等七至十年。

 



大家想想,買一戶小屋,要等七至十年,才有機會大漲一次,當機會到時,

 

除非是將小屋賣了,不再投資購屋,否則賣了小屋,再換大一些的房屋,不

 

但無法獲利落袋,反而還要再投入更多的資本。

 



然後,又要花個七至十年等其增值,即使一生順利,也頂多換個三、四次,

 

換到一幢最大坪數的房屋後,很可能還等不到該屋的增值,就已「蒙主寵召」

 

,讓政府坐抽遺產稅了。在其一生之中,皆處於投資的「等待獲利期」中,而

 

真正獲利者,不是其子女,就是政府,「一生打工,如竹籃打水一場空」。既

 

期待又怕受傷害成為其一生投資的寫照。

 

 



自住屋難獲利

 



其次,由小而大的購買行為,通常會捨不得與自住行為區分,也就是說,投資

 

人所買的房屋可能大多用來自住,自住的房屋是無法投資獲利的!

 



因為即使房屋愈換愈大,但當想將最大坪數房屋出售時,常會捨不得,因為想

 

到如果房屋被賣了,自己就沒有房屋可以居住,子女就會無家可歸,於是在情

 

感上就會捨不得出售。

 



結果一生只會擁有一幢自用的房屋,自然也不易從房地產投資中獲利,而成為

 

與投資獲利無緣的「屋奴」。



任何一個希望從事房地產投資的人都必須了解,「自住」和「投資」是兩件事

 

,如果想要「自住」,依照自己經濟能力由小而大,一生做個「快樂屋奴」,

 

是沒有問題的。

 



但如果想要投資獲利,則必需和自住的房屋分開,要由大而小,因為,如果先買

 

一戶大坪數的房屋,等到一次景氣(也許七至十年)來時,即可將房屋出手獲利

 

。此時,可有二種作法。一是手中握好現金,等房屋跌價後,再進場購買,則可

 

安穩將獲利落袋(先售後買法);另一種則是同時再購買一戶小些坪數的房屋,

 

則可馬上實現獲利(以大換小法)。

 

 



率性而為可行

 



如果投資人真正瞭解這二種投資獲利方法,則房屋雖然即使愈買愈小,但每次的

 

景氣(七至十年)都會為自己帶來獲利的機會,在有生之年,至少可以賺取三至

 

四次,甚至更多次的獲利機會。

 



這種做法唯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直覺式思考方法,我要再提醒一次,如果依直覺

 

「率性而為」的投資可以賺到錢,則有錢就不會是只有少數人的專利。

 

 



購屋錯誤二有錢人不會先買郊區,後買市區



依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應該依照自己的經濟能力先買郊區,後買市區

 

,最常聽到的聲音是「台北市的房屋已經太貴了,買不起,只好先買台北縣(甚

 

至更偏遠的地方)!」就投資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風險極大的錯誤,為什麼呢?

 



因為郊區通常是區位較差的地方,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房地產投資的三大鐵則是

 

「區位!區位!區位!」意思是說,寧願不要投資,也千萬不要購買區位不好的

 

房屋,「只要台北一張床,不要台東一間房」在在說明了區位對於投資的重要性

 

,而郊區就代表了區位的不佳。

 

 



區位不佳就代表了未來增值空間有限,風險卻很大。由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我們

 

可以看到許多郊區的房屋,在每一次的景氣時,大量築「夢」,讓許多無經驗的

 

投資者與首購族,因為價格便宜,歡天喜地的購買,後來卻多遭套牢,遭到價格

 

被腰斬,甚至再腰斬的命運。

 

 



每一個人都知道,當景氣來臨時,是郊區房屋的漲幅大?還是市區的漲幅大?當

 

然是市區的!那為什麼還要去投資購買郊區的房屋呢?

 



同樣的例子,有許多新開發區的房屋,其價格雖然較市區便宜,但其情況卻亦相同

 

,即使該區域有增值潛力,大多也已經反映在價格之上(超漲),要等到真正投資

 

獲利,至少都是十年以後的事了。

 



更可怕的是,所築的「夢」如果發生變化,例如該開的捷運不開了,該蓋的學校不

 

蓋了,該有的設施不建了,就會產生極大的跌價風險。

 

 



根據過去的經驗,一個新開發區的成熟時間,幾乎沒有少於十年的,例如信義計畫

 

區的成熟花了超過二十年、淡水新市鎮的開發,經過十年仍是荒草一片。 依此經驗

 

,大直及南港重劃區,沒有再十年是無法成熟的。因此,如果想要投資房地產獲利

 

,千萬不要因自己經濟能力的考量,而先投資郊區,後投資市區。



 


購屋錯誤三有錢人不會先買中古屋,後買預售屋




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購買中古屋(或成屋)因為看得到,而且價格通常

 

也比預售屋低,所以安心購買。其實根據房地產投資的角度,中古屋是比較不具備

 

有投資獲利機會的,為什麼呢?

 



首先,中古屋所購買的是「現貨」,是一種以大賺小的投資模式,也就是說必需先

 

投入一大筆錢(即使部分是銀行融資),然後坐等增值。

 



依上述的經驗,每次景氣的時間大都要七至十年,所以在如此漫長的等待期中,每

 

一天都必須支付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使有人會說,中間會有租金收

 

入,扣掉利息,至少應該還會有些賺頭。

 



但如果投資人真正拿計算機打打,目前市場上的中古屋,不論是何種產品,其租金

 

收入通常在三%至五%之間,而銀行利息就要付出約二%至三%(甚至更高),如

 

果再加上租金所得稅,以及房屋稅、地價稅,以及各種維護費用,即使不算折舊都

 

不一定會賺錢,這些成本都還不包含如果遇到不良的租客,欠租或賴租,以及客戶

 

更換中所造成的空置期損失,如果真正細算,獲利其實是極低的(有些甚至還貼上

 

機會成本的損失)。

 

 

 

 


相對的,如果房屋有增值,則一OO%的增值皆完全由投資人取得。甚至如果在房

 

屋尚未蓋好時即已出售(轉售),則通常連所得稅都可以省下來。

 



根據歷史經驗,在每一次的景氣來臨時,往往購買預售屋者的獲利,都遠遠大於出

 

售者(建設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如果房屋漲價的數額相同,預售屋的投資報酬率至少會是中古屋的三倍

 

以上。

 



因此,如純就投資的角度而言,有錢人很少會購買中古屋的,因為中古屋基本上不

 

是一種好的投資標的。

 



其次,回到景氣時間,如果每七到十年才能有一次景氣的機會,對於投資預售屋而

 

言,因為其通常有三至五年的興建期(房屋才會蓋好)。

 



所以,相對於中古屋,其等待增值的壓力減輕了極多,許多投資人往往在房屋尚未

 

興建好時,即已投資獲利,這是中古屋所無法比擬的。

 



我必須再提醒一次,預售屋的投資機會只有在台灣才有,世界上許多地方,雖然也

 

有類似的名稱,但不是預付款(Down Payment)要很高,就是購買期較晚(如中

 

國大陸有必須在結構體完成才能預售的規定),甚至嚴格限制了銀行貸款的方式與

 

成數,這些都將預售屋的投資優勢做了較大的限制。

 

 



只有在台灣,沒有這些限制,也才有最佳的預售屋投資機會,投資人怎能不把握?

 

 



購屋錯誤四有錢人不會先買景觀,後買區位



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有「景觀」的房屋會有較大的增值,因此每當許多

 

廣告打出「景觀住宅」,總能吸引到許多人趨之若鶩。但事實上,景觀的價值是必

 

須加以檢驗的。

 



一戶有景觀的房屋,當然比沒有景觀的房屋要好,這是不需要討論的,但是真正的

 

問題是,那一種景觀能讓房屋增值?

 



就投資的角度,郊區的景觀是不值錢的,例如在北海岸地區,每戶房屋都能看得到

 

海景,例如在新店安坑地區的山坡地住宅,幾乎每一戶都能看到青山綠水,但為什

 

麼入住的人並不多,而其房屋價格的增值又十分有限?不是常聽人說「百萬豪宅,

 

千萬景觀」嗎?

 



景觀要值錢是要在市中心的景觀,因為在市中心的景觀是「稀有品」!例如在台北

 

市區大安森林公園邊的住宅,每坪已經衝破百萬元;例如中永和的四號公園旁的住

 

宅,每坪也至少超過四十萬元,為什麼呢?

 

 

 

因為在市中心的景觀是稀有的,也才有增值的條件。相對地,如果在郊區,景觀就

 

不是「稀有品」,幾乎每一戶房屋打開窗戶都有景觀,這時候,景觀就不值錢了。

 

 

 


購屋錯誤五有錢的人不會先買建材,後買品牌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房屋如果建材

 

用得好,就一定愈增值,因此,只要看到售屋廣告上說「四面石材,進口設備」,

 

就芳心大動,衝動購買,但後來卻多無法享受較大的增值,為什麼呢?

 



以往,在許多建築師的訓練中,總認為蓋房子要像蓋碉堡、蓋古堡,要實在、要堅

 

固、要遮風、要避雨,因此大量採用石材,由外而內,幾乎是在興建一棟一棟的城

 

堡(以往在他們教科書上的例子,也多是古堡)。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發現,住宅是要讓人住得舒服,而城堡並不能讓人住

 

得舒服,(如果大家去看過城堡就知道,城堡只能讓極少數人舒服,居住其內的大

 

多數是不舒服的!)。

 



如果要讓人們在房屋內舒適的居住,風調雨順,節能省源已成為目前世界的主流。

 



最好的例子是前些日子,大連市蓋了一批豪宅賣給美國最大電腦公司的高級主管住

 

,全部都沒有採用石材,記者問開發商原因何在?該開發商回答,因為該電腦公司

 

的安全部門會先檢查每一幢房屋,如果輻射量較高,就不會同意讓該公司主管居住。

 

 



天然石材由於來自地底,多少都會含有輻射量(另一種型式的輻射屋),很不容易

 

通過檢驗。在台灣的許多建設公司還在迷信石頭城堡的同時,世界上包含中國大陸

 

都已經積極的在改變。

 



在台北市有許多擁有好品牌的建設公司,其建築物已經愈來愈少用石材,具有環保

 

特性的鋼材、玻璃,以及可以大量通風並節能省源的門窗已經悄悄地出現在我們的

 

四週。

 



具有「未來性」的房屋才具有增值的潛力,在很多外行人還在看建材、設備的時候

 

,重視環保節能的「新好宅」已經逐步出現。

 



因此,有錢人已將注意力由原先的建材、設備移轉到對品牌的重視,唯有具有好品

 

牌建設公司的產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Ou 的頭像
    Eric Ou

    諾亞地產交易線上諮詢

    Eric 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